紙上・重遊舊地




 

課後與學員們聊天,才發現居家照顧服務員的困境,不只是因為重複性動作造成職業傷病,還包含了工作環境的潛在風險,像是獨居老人家中裸露的電線、成堆易燃的報紙、濕滑且長滿黴菌的地板等等。學員們還說:「現在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人就已經不夠用了,結果政策還讓大家更難堅持下去。」

 

而不管是進入長照機構,或是申請居家照顧服務,面對快速老化的社會結構,我們確實需要大量的照顧服務員,才有可能提供良好的照護品質。因此,照顧服務員的門檻不高,只要上完90小時的訓練課程,就能取得資格,甚至可以報名公費補助班,通過考核取得結業證書後,還能拿回80%的報名費用。

 

然而,照顧服務員數量增加的速度,卻跟不上醫療進步的速度。國人平均壽命節節攀升,需要照顧服務的長者日益增長,身上合併了各式各樣的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慢性腎臟病等,這些都增加了照顧服務的難度。所以在新修訂的法規中,照顧服務員的繼續教育課程變難了!

 

目前衛生福利部已針對失智症、足部照護、身心障礙者支持服務、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等範疇,各自設計了相關的課程及認證,希望照顧服務員都能在取得認證後才提供服務。雖然立意良善,但對於人力短缺的長照市場來說,這些專業課程的規範,可能無形中成為一把雙面刃,讓已經在提供服務的照服員,學習進修的過程猶如登山,一抬頭就看到越來越陡峭的斜坡,很快興起放棄的念頭。

 

進駐家裡的外人  職人生活誌第12期 "CareGiver" 以一個專題訪問展開,記者親身出訪「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寫下台灣居服員的前線生態,生命與生命相會、交集的職人故事。

 


從電影借鏡日本的長照文化
 

老化既然無法避免,或許「健康老化」會是一個解決方案。今年九月底,療寮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合作,公開播放《照護人,有你真好》這部電影,邀請關心長照的朋友、里民一同欣賞,並於映後互相分享彼此對於長照的經驗與想法。

 

電影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葵照護」這個機構的負責人,重新詮釋「照護」的意涵。他認為「照顧服務」不是把長者捧在手心服侍,或是像照顧嬰兒一樣把屎把尿,而是陪伴在長者身邊,讓長者盡可能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透過去做、去享受,進一步維持身體、心理、社交三方面的健康。

 

照顧服務員的英文是「Care Attendant」,Care 的意思可以是「照顧」、「照料」,但從這部電影中看到的更像是「關心」、「在意」。如果我們可以翻轉照護的想法,以「健康老化」為照護目標,或許可以減少被照護者快速退化的問題,減輕照服員必須學習大量醫療專業知識的負擔,同時讓被照護者維持基礎的生產力,還能減少照護成本,一舉多得。
 

 

油畫中描繪著兩個緊緊相擁的人,二人隔著面紗互相親吻。你猜這是什麼時期的作品?或許不少人會以為是疫情下催生出的藝術聯想吧!答案是,超現實主義大師賀內.馬格利特繪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作品《戀人II》。無獨有偶,在事隔將近一百年後的今日,隔著口罩約會、相擁甚至是接吻,可能已經不再荒誕、超現實。

 

隨著日韓歐美多國旅遊解禁,世界各地的口罩令亦逐步放寬,或許我們曾經以為要戴上一輩子的口罩,終於可以在不久的將來緩緩脫下,燦笑相見。驀然回首,還記得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來的嗎?有沒有一些你以往從沒想過的荒誕情境,現在早已成為不值一提的生活日常?

 

呼應今期職人生活誌的主題,匆匆翻揭過去兩年的專題,於我而言,最深刻的必然是第六期《居家防疫新生活》。該期編撰於去年台灣疫情爆發最嚴重的時期,停班停課、實聯制、居家辦公、宅運動、疫下廚神⋯⋯眾多充滿時代色彩的詞彙,倘若他朝兒孫滿堂,或許還真的要逐字翻譯給新生代,才能具體地描述出那段反常中的新常態。

 


這一期背後還有一段故事。話說當時職人生活誌剛結束「化工職人」、「在職媽媽」兩個單元,正當我們計劃著下階段的人物專訪時,疫情驟然急轉直下,我們的採訪工作亦全然腰斬。當時有團隊成員提議停刊直至疫情緩和,筆者深感可惜,亦憂慮疫情幻變,復刊遙遙無期。情急之下,想到一眾職人們、打工仔其實面對疫情亦跟我們一樣不知所措,居家辦公模式雷厲風行,還是我們可以趁機推出一個「居家防疫新生活指南」?

 

就這樣,在各方單位的合作下,我們以遠距會議、邀稿的方式集結出一部疫情下的健康生活小百科。除了頁數增加、版面改良外,更跳出「一期一職人」的框架,讓內容更貼近社會時政及大眾生活現況。

 

那一期我們收到很多合作企業單位的正面回饋,對我們來說,也可以說是疫情急襲下的一項新嘗試、新常態。有了這次的經驗,及後在訂立主題及選材上,我們亦變得更敢於選取一些開放性、抽象的概念,例如焦慮、療癒美食、職人新科技等等,務求讓不同行業的職人都連結到自身生活,引發更多的共鳴。

 

從反常之中  更懂得珍惜正常

 

猶記得疫情初期,先是一波未知的恐懼在社會上蔓延,進而衍生出封關、口罩令、實聯制、居家辦公、隔離N+N等不同政策(更遑論當中不少都朝令夕改),全球行業大洗牌,航空業、旅遊業、飯店業首當其衝淪為新規則下的弱勢;至於物流、餐飲、零售、服務甚至是教育界,亦不得不一改傳統,能線上的通通線上進行,能交給機器的就全面去人化、自動化。

 

有人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不知道大家可有跟我一樣,至今仍然對所謂的新常態有所保留?或許線上視訊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但同時卻取締了面對面溝通的可貴;居家辦公雖然省卻出門通勤的不便,卻令不少上班族陷入「有上班、無下班」之困局;以往讓人安心休息、看書追劇的書桌,霎時被筆電和工作文件全面佔領,堆疊成一座座小山,上下班界限愈漸模糊。

 

回讀之時,社群上朋友們出國的動態影片滾動式播放著,地球另一邊的國度,街上行人早已跨過陰霾,是掉以輕心,還是有張有弛?相信各人的心中都早有答案。
 

 


第一站  泡溫泉

泡溫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讓身體的疲累在溫泉水的幫助下放鬆舒緩開來。北投溫泉的泉質主要是青磺、白磺與鐵磺三種,其中又以別稱「牛奶湯」的乳白色的白磺泉居多。白磺泉對於關節炎具有顯著療效,而青磺則是對痛風、肌肉酸痛有好處,正好適合平日辛勤工作的職場朋友們,達到身體放鬆的功效,作為恢復體力的第一步。

 

此外,不妨一同來試試在泡溫泉的時候放空腦中的思緒,轉換情境,梳理大腦雜亂思緒,讓身心完全放鬆開來;若是情況許可,也可與三五好友一同泡私人溫泉聊聊是非,也是恢復心力的小秘招,同步完成三力充電。

 

第二站  吃美食

泡完溫泉肚子已經咕咕叫,在北投許多溫泉會館都有泡湯與美食搭配的套裝行程,餐點形式以懷石料理為主,完美再現「偽日本旅遊」的感覺。所以如果是想要泡完湯就馬上能吃到,記得事前先選好餐點預定,體驗日本風的溫泉之旅。如果你是小資族或是跟 Cherry 一樣是健康餐點的愛好者,不妨試試「VieBox法式私廚餐盒」,一般人對於健康餐點的印象可能是水煮餐或是低油餐,常吃不習慣的情況出現,但「VieBox法式私廚餐盒」有別於此,多採烘烤、香煎、燉煮等烹調方式與簡單法式調味,真的會讓人有一秒飛往法式餐廳的想像,是泡完溫泉的奢華小享受。

 

圖: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第三站  放鬆心情的綠色圖書館

提到北投,除了大家熟悉的溫泉之外,還有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景點,那就是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這座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光外觀的原木建築就可以讓人迫不期待想要走進去。走在原木建築上,有種厚重的踏實感,腳步也不由自主地慢了下來。館內共有地下一層、樓上兩層,並有陽台閱讀區。天氣晴朗的午後,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隨坐隨靠,轉換心情,為平日辛苦的大腦與疲憊的心好好的充電一下,增添幾分書卷味。

 

這樣悠閒、文青又療癒的一日北投之旅,可以一次滿足腦力、心力及體力的三力元素,走吧!找一天讓自己來個簡單的充電之旅。
 

 


回想起,踏進職場健康促進領域工作的這一年多時間,從一開始的健康促進課程企劃及規劃安排,到現在為了因應疫情,改變企業講座的講授型態,進行線上影片的討論、拍攝及後製剪輯作業,還有遠距視訊講座的操作流程等等。

 

其次,因人力資源有限,也開始學著協助、參與職人生活誌出版的編輯作業。對我而言每件事都是一大挑戰,因為這些事務大多都是我過去所不曾學習接觸的。

 

話雖如此,在嘗試這些新事物時,所觸發的新鮮及興奮感,以及完成後的成就感,反而是促使我可以持續下去的動力。

 

在回顧過往的職人生活誌中,最讓我有共鳴的是講到「雙重人生」的主題。看到裡面的職人在除了自己專職工作外,也為另一個讓他們可以全心投入付出的斜槓身份而努力著,把握當下做自己最想做、最重要的事情並全心付出,不僅可以滿足心靈需要,也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覺得自己好像也有那麼一點點感受得到當中獲得的正向能量。

 


時間管理是重新認識自己

 

對於扮演多重角色的我,在著手適應但卻焦頭爛額的過程中發現,時間管理這件事情也相對的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系統性的去妥善、規劃、運用,以將效率達到最大化。但常言道,知道重要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又是另一件事,知道不等於做到。近期剛好閱讀了一本書——《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裡面有一些值得省思的想法與做法,以下分享給大家。

 

書中提到,時間管理其實是「重新認識自己」的生命課題,學著先調整心態,每天留五至十分鐘給自己,檢視今日的自己、溫柔的鼓勵自己、好好跟自己對話。

 

我很喜歡這句話:「看見接納自己的不足,但是肯定欣賞自己的努力。」一直以來,我們總是為了不同事情而努力,希望被主管讚賞、被家人誇獎、或是被朋友稱讚,但卻忘了照顧自己的感受。是否可以試著練習把一切回歸到自身?先把自己照顧好,我們才有更充足的能量去面對各種挑戰。

 

享受時間帶來的魔法
 

再者,現在人的生活太緊繃,忽略了休息的重要性。休息很重要,而且是要積極性的休息,不論是親近大自然、看書充電、聽音樂等,不要無窮無盡的工作或是過度努力,更要投入讓自己身心靈可以放鬆的事物。當身體與心靈休息過後,再回來面對挑戰時,你會明顯感受到效率將大大提高。

 

書中也分享到,我們要如何享受時間帶來的魔法。習慣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像是培養運動習慣),因為很多珍貴的東西都需要長年累月的時間積累,如何從空氣中抓取成就感?我們可以透過書寫的紀錄方式,從細節去觀察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覺知微乎極微的變化等等,這些事情的回饋,會帶來很多的成就感跟正向能量,繼而轉化成為不斷走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