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小樹醫師  攝影:一樹

上個月,北台灣幾乎可說是泡在水裡,劇烈梅雨讓療寮診所附近的「華江濕地」成為名符其實的水鄉澤國,而許多水生植物也趁機抽芽茁壯,放眼望去,綠油油地滿是生機。猶記初訪「江子翠河濱公園」發現這片濕地時,以為是河口沉沙淤積形成的自然地景;於柵口細讀說明後,才知道是環保局為了淨化水質、維護生態,進一步人工開挖而成的大型水利設施。
 

與自然共生的大型水利設施
華江濕地總面積約13公頃,其中水域就佔了9.1公頃,依汙水攔截後的處理順序,分為沉沙池、低莖草澤濕地、埤塘濕地、高莖草澤濕地、感潮性濕地。最終利用單向閘門控制水流方向,順應潮汐引入大漢溪河水,促使有機質交流,形成豐富的泥灘環境。當歷經近5天的層層過濾,潔淨完成的放流水將緩緩匯入大漢溪。華江濕地每日約可處理9,000噸的華江排水,且汙染削減率超過65%,大幅減少生活汙水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有趣的是,華江濕地不只是水利工程,也是生態工程。其中,埤塘溼地利用低莖型態的挺水型水生植物,減少植被覆蓋,保留較多開放水域,藉此提升放流水的溶氧,強化減汙效果;高莖草澤溼地則採用深水域設計,搭配浮葉型或沉水型的水生植物,延長汙水停留時間,強化氨、氮的削減能力。

 
候鳥的豪華驛站
「感潮性濕地」是放流水進入大漢溪前的最後一個單元,順應潮汐引入大漢溪河水,促使有機質交流,形成豐富的泥灘環境,除了供養大量的底棲生物外,更吸引許許多多的候鳥於此處歇腳。每年九月至次年四月,會有數以千計的雁鴨科與鷸鴴科鳥類到訪。華江濕地守護聯盟,也會於每年年底時主辦「華江雁鴨季」,希望向民眾分享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提倡與生態共好的永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