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聲才叫做噪音呢?
廣義來說,會造成人不舒服的聲音就叫做噪音,不管是生理上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甚至聽力受損,又或是心理上的煩躁、不安、易怒、恐懼,都有可能是因為噪音引起。過去認為職場上常見的噪音一定是像鋼鐵業、紡織業、營造業這類來自機械或原料碰撞的聲音,以及航空業、造船業等因為機械設備的使用而發出的巨大聲響,但現在發現,其實辦公室作業環境裡也會有噪音,像是點陣式印表機、此起彼落的電話鈴響、鍵盤敲擊聲、自動原子筆的按壓聲、交談、爭執,甚至是主管的腳步聲。看到這裡,是不是讓你回想起很多職場上受到噪音干擾的經驗呢?
有趣的是在台灣噪音相關的職業安全法規裡,有提到「勞工八小時日時量平均音壓級超過八十五分貝或暴露劑量超過百分之五十時,雇主應使勞工戴用有效之耳塞、耳罩等防音防護具。」另外也有提到「任何時間不得暴露於峰值超過一百四十分貝之衝擊性噪音或一百十五分貝之連續性噪音。」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超過115分貝的連續性噪音對身體有害,八小時平均暴露超過85分貝就要有保護措施。除此之外,在《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指引》中,有提到超過80分貝的工作環境就有可能會增加同仁的工作負荷度,在《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中則變得更加嚴格,建議雇主應該將工作場所的聲音控制在60分貝以下,避免刺激勞工、訪客之情緒或形成緊張態勢。
怎麼預防噪音呢?
提到預防,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
其一是從根源預防噪音的產生,或是降低噪音的分貝數,例如透過工程改善,減少機械或原料碰撞,在容易碰撞的地方加上緩衝的吸音裝置,也可以透過設備改善,在容易發生噪音的機台外側,增加隔音裝置,當機台運轉的時候,便能減少操作人員的噪音暴露;放到辦公室作業環境來說,可以使用座位隔板、吸音材質的天花板或地板、窗簾等設計來減少聲音的傳遞,進一步減少干擾,甚至有研究顯示,辦公室的植栽牆也有很好的吸音效果。這種從根源預防的方式,通常效果很好,但缺點是相對應的成本較高,建議雇主可將此類成本編入預算,列作保護員工的中長期目標,計畫性的改善工作環境。
其二是預防噪音造成生理或心理的影響。最簡單的就是使用一些降噪小物,像是耳塞、耳罩、降噪耳機等。其中成本最低的算是海綿耳塞了,一副不到10元,卻能提供不錯的降噪效果,但配戴的時候還是有些小訣竅要注意,包括海綿海塞的回彈速度如果太快,表示已經變質,需要更換,還有放進耳朵的角度是往斜前方塞,可以用對側手協助,先繞過後腦勺,再輕輕往後拉扯耳尖,這樣耳道會更直、更容易放入耳塞,接著是耳塞放入的深度要夠深,等海綿完全膨脹、固定在耳道後,耳塞的屁股不能凸出耳前軟骨,最後是使用完的清潔保養,因為大家都會有耳屎,耳塞取出時難免會有些沾附,可以輕輕拍彈,將耳屎清掉後再收入夾鏈袋或是膠囊盒保護。這樣就能達到良好的降噪效果,又能延長耳塞的使用壽命。當然,不管是生理或心理狀態,如果已經受到噪音影響時,請記得盡快尋求公司聘請的醫護人員協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