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氣溫戶外作業 / 勞工健康服務醫師 陳柏榕

由於全球暖化,再加上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潮濕炎熱,戶外工作的勞動者,時常暴露在容易發生熱傷害的工作環境及工作模式中,每年因工作導致熱傷害送急診的個案裡,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是壯年男性。因此,我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小訣竅,減少戶外工作者發生熱傷害的機會。

雇主可以怎麼做?

硬體

 
  1. 設備上可以增加大型電風扇、細水霧等裝置,不只直接降低工作現場的環境溫度,同時可以加強空氣流通,提高勞工透過排汗來散熱的效果。
  2. 工作現場,可以設置簡易遮陽裝置,減少陽光直接照射地面或牆面,例如營造業的鷹架會增設遮陽網。如無法設置,則建議於附近搭建簡易休息場所,減少勞工持續暴露於高溫環境的情況;休息場所應注意日照方向,不能因上下午時段不同,降低遮陽效果;也應注意熱空氣流動方向,於屋頂熱空氣蓄積處增設出口,例如太子樓或通風球。此外,最好能提供降低體溫之物品,例如冷水、冷毛巾或淋浴裝置。
  3. 於工作現場及休息場所提供飲水或電解質飲料,建議溫度為攝氏10度至15度。不建議提供含酒精飲品。
  4. 提供適當的工作服,盡量以淺色、寬鬆、具良好吸濕性、透氣性、耐磨且穿著舒適為原則。視情況提供帽子或頭盔。
  5. 設置緊急處理器材,包括急救箱血壓計、溫度計、冰敷袋、冰寶、食鹽錠等。需有清楚標示並告知勞工其位置。

 

軟體

 

  1. 指派專人定期巡視工作現場,隨時注意有無身體不適或出現熱傷害症狀之勞工。
  2. 安排勞工教育訓練,內容包含熱傷害之症狀及處理原則。規範飲水頻率為每15至20分鐘一次,每次飲水150至200毫升,不能等到感覺口渴了才補充水分。
  3. 視情況調整作業時段,可將工作時間移至清晨或傍晚,減少熱暴露。另外,需安排勞工休息時間,避免連續作業。針對無高氣溫作業經驗之勞工,限制其第一個工作天之熱暴露時間,不得超過正常暴露時間之20%,其後雖可每天增加,但每天增加之比率不得超過20%。針對已有高氣溫作業經驗之勞工,第一個工作天之熱暴露時間,不得超過正常暴露時間之50%。
  4. 規範勞工採團隊作業,至少2人1組。使勞工於工作期間互相注意是否出現不適症狀,並於夥伴出現熱傷害症狀時,主動請求救援,互相照應。
  5. 建立緊急應變處理機制。主動掌握工作地點附近之醫院或診所資訊,建立聯絡及通報流程。

 

勞工可以怎麼做?

 

  1. 勞工應配合雇主之健康管理及工作規範,工作前及工作中,若有身體不適之情形,應主動告知單位主管。
  2. 維持充足睡眠,建議每日至少6小時。
  3. 工作前主動量測生理數據,包括血壓及體溫。
  4. 定期接受雇主安排之健康檢查,若有不適合高氣溫作業之慢性疾病,或是病況不佳之疾病,都應接受雇主之適性配工安排。

 

高氣溫戶外作業屬於風險較高的工作模式,建議雇主及勞工互相合作,共同降低熱傷害機率。目前職安署有設置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可以直接輸入工作所在地區,或是輸入現場量測之溫度及濕度,直接計算熱危害風險等級,並依據風險值,提供危害預防及管理措施,讓雇主及勞工可以隨時調整工作模式及暴露時間,達到熱傷害之最佳預防效果。建議雇主可於此網站,直接下載高氣溫戶外作業檢核表,請臨場健康服務之醫護人員協助檢核各項預防措施。